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用微笑填补学生心灵的空缺

来源:英语教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首都北京,这是一个洁净而简单的校园,然而在我走进英语课堂之后才发现了在平凡掩饰下的这份美丽。 担任英语教师已经十几年了,在这方净土上自己所播下的种子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首都北京,这是一个洁净而简单的校园,然而在我走进英语课堂之后才发现了在平凡掩饰下的这份美丽。

担任英语教师已经十几年了,在这方净土上自己所播下的种子也在慢慢发芽,可是到现在我仍无法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而北京之行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让我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

踏入校园给我的是春天般的清新和活泼,虽正值严冬,却没有丝毫冬的哀寂和冷漠。那一张张灿烂的面容让我感受到了异样的亲切和温暖,让我蓦然间更深刻地体验了“教师——校园”这个自己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没有那种呆板的传统,没有那种师者的威严,自己走进的似乎就是在内心描绘过很多次的,却无法用言语说出的地方。我突然感觉到的就是自己急于想融合在这里,那种氛围让我无法抗拒。在教师身上我所看到的是一种光环,那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此刻的我突然感到自己离“教师”这两个字竟是那么遥远。

没有隆重的仪式,但在那文雅而真挚的话语中却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欢迎,简短的十几分钟已让每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没有了疲惫和陌生。我此刻不禁感叹,这种快节奏带给人的不是紧张而是舒缓。我想这应该是一种更高思想层次的展现。走进英语课堂,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种和谐的氛围使自己也急于想变成一名学生,去拓展一下自己的才能。在英语课堂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的“协作、创新、民主和实践”。

对于课堂上的协作学习,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好胜,渴望表现自我;善良,乐于帮助别人。在创设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地给学生提供了协作的空间。教师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让每一组学生来共同完成一个题目。在一个教学步骤中教师让学生设计一所新房子,发给每组一张美术纸,让学生去随意设计。我看到的是学生的兴奋、激动,同时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指点。我知道此刻的他们都在努力去完成这幅画,来证明本组的实力,也证明自己。最后每一张图都发挥到了极致,每一组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也达到了尽善尽美。那种轻松和惬意让我更加感受到了教师在课堂中对于传统教学的超越,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在课堂上所追求的太苛刻和实际,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自己所追求的和学生所要的达不到一致。这也许应该是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所在。创新,在每一节课中,我都被那种新鲜所包围,教师所指引的每一步都让我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在第二节“The sound ofmusic”中,我感触更深的是文化氛围的熏陶远胜于英语知识的传授。在引出新课之前,教师利用了MTV将那首Jazz Blues引入了课堂,让学生在那首乐曲的旋律中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从而达到对所授知识的渐缓输入,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接受的过程。在真实中去体味要远胜于教师的强加。如果我们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拒绝,我们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无奈。

民主和实践,这是我感受到的课堂的另一个主旋律。民主气氛极为浓厚,学生的实践意识特别强烈,我想这在于教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从容,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投入了更多的是情感而不是知识。教师已经超脱了那种就课论课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师那充满微笑和殷切希望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的是安全,是温馨,是鼓励。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敢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用微笑去填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做到对自己的真正信赖。携手才能共进,相知才会共勉。我想不能再简单地把学生看成学生,而应该把他们看成朋友。这样才会永远做到相知相助。在以后的教学长路中,我更应学会执著,让自己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也让每一个学生永远不会自我放弃。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首都北京,这是一个洁净而简单的校园,然而在我走进英语课堂之后才发现了在平凡掩饰下的这份美丽。

担任英语教师已经十几年了,在这方净土上自己所播下的种子也在慢慢发芽,可是到现在我仍无法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而北京之行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让我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

踏入校园给我的是春天般的清新和活泼,虽正值严冬,却没有丝毫冬的哀寂和冷漠。那一张张灿烂的面容让我感受到了异样的亲切和温暖,让我蓦然间更深刻地体验了“教师——校园”这个自己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没有那种呆板的传统,没有那种师者的威严,自己走进的似乎就是在内心描绘过很多次的,却无法用言语说出的地方。我突然感觉到的就是自己急于想融合在这里,那种氛围让我无法抗拒。在教师身上我所看到的是一种光环,那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此刻的我突然感到自己离“教师”这两个字竟是那么遥远。

文章来源:《英语教师》 网址: http://www.yyjszz.cn/qikandaodu/2020/1116/945.html

上一篇:师·生
下一篇:纳拉扬生平与作品简介

英语教师投稿 | 英语教师编辑部| 英语教师版面费 | 英语教师论文发表 | 英语教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英语教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